蕪湖市區房價2萬,蕪湖城北不到7000
時值蕪湖樓市的盛夏,城北是否感受到了一絲春天?
討論蕪湖樓市常滔滔不絕,比較起城南,城東誰更好,可以面紅耳赤。但是,對於蕪湖城北,大家已有共識:城北不行!
屏东雾台乡累积雨量飙破644毫米 大武村百余人受困山区
眼下主城如此焦灼,城北在兩年內會不會讓大家刮目相看?我以爲可能性還是有的。作爲樓市的三劍客,土地方,開發商和購房者不妨先躁動起來。
城北樓市也曾經輝煌過,只是現在關注蕪湖樓市的人並沒有經歷過,他們可能只能在網絡中搜尋一些殘缺的記憶。我可能是比較早地接觸過城北的樓市,因此記憶中還有一些印象。
城北的邊界在哪裡?如果從鏡湖區的銀湖路過去,它的邊界線是蕪湖長江大橋。在橋樑的南北,南邊是鏡湖區,北邊就可以算作是城北了。在這個交界的地方,集中了好幾個華強地產開發的樓盤。
2006年華強在蕪湖投資方特時,拿到了好幾宗地塊,陸陸續續開發了十多年,最後一個項目就是鏡湖區的江城九里,位置和華強的其他項目一樣,都在城北附近,但屬於鏡湖區。所以,那些年我們一談起華強的樓盤,基本都會跟城北聯繫上。
重生之金牌嫡女 小說
达迈聚焦5G异质PI 后市可期
不過需要指明的是,華強在蕪湖早期開發的樓盤幾乎生不逢時,那些年的蕪湖樓市處於忍氣吞聲的時代,就跟今年的城北一樣。與華強同期的房企是信德地產。它也是投資實業之後,搞起了房地產,但與華強不一樣的是信德主力戰場在城北,開發了幾個盤。
信德之後,城北進入卓瑞時代。又是一個幹了實業之後,幹起了房地產的企業。直到現在,卓瑞仍有樓盤和房源在售。
如果要說城北樓市爲什麼不見起色。我以爲至少有這麼幾個原因:1、城北屬於工業區,從樓市發展的角度看,彼時還沒有出現以產興城的發展理念,鮮有大的投入;2、搞樓盤開發的都不是正兒八經的房企,精力不足和專業度不夠;3、缺乏地產營銷意識,關鍵崗位上的人對地產邏輯懵懵懂懂。
從2006年開始到現在,如果沒有較強的實業支撐,這些房企恐怕早就消失了。因此,長期以來城北樓市發展不行,就順理成章了。
蕪湖過去的十年,是屬於城東的十年,城南的十年。儘管它不屬於城北,但城北這些年也在努力改變。只是,它的改變不在樓市,而在區域面貌的改善。魚眼長期堅持一個觀點,先有城市,然後纔有樓市,這就是蕪湖城北樓市的希望所在。
首先城北在改變宜居環境。工業區往往與宜居的距離遙遠,這種遙遠首先是心理上的,其次是現實中的。要改變這個心理,先要從環境上做出改變。近年來,城北的自然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。
大家首先想到了應該是一個網紅打卡的景點——朱家橋生態公園。這個公園成爲網紅極有代表意義,因爲只是一個污水處理廠。美麗的公園與污水處理合體,本身就說明城北環境的改變。
蕪湖城北雖然屬於工業區,但自然風貌卻不差,銀湖與鳳鳴湖,天門山更是山水城市蕪湖的寫照。隨着銀湖公園,鳳鳴湖公園的改建改良,已經讓我們對城北生態環境的改變驚詫不已。
其次,近兩年城北的基礎教育也開始發力。城北目前佔地面積最大的小學——蕪湖城北實驗小學已經投入使用。創建於1970年的三十三中學經改造後投入使用,城北新建的育瑞實驗小學、東樑小學、鳳凰城小學、龍山小學、銀湖小學,都在這些年落成。
不論是公園還是教育,都屬於城市的基礎配套,也常常是一個區域樓市發展的基礎。從各地樓市發展的經驗來看,房企的進駐常常使基礎投入更大,效率更高。蕪湖城東曾經不如城北,但現在已經開始追趕鏡湖區的配套了。
我以爲,這其中有樓市發展帶來的推動力。
蕪湖萬春板塊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,樓市的窪地在樓市高速發展的時代往往發展最快。上文提到的信德地產在蕪湖沉寂多年以後,實現的一個翻身盤就在萬春板塊。今天的城北,大致就相當於過去的萬春。
城北目前在售的樓盤只有一個,價格不到7000元/平。城北也算是在蕪湖主城區了,但房價不及蕪湖的兩個新區,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現狀。而對房企來說,更重要的是城北樓市缺乏競爭,尤其缺乏有經驗的房企的進駐和競爭。
依我淺見,城北樓市進入2.0時代的時機已經成熟。如果要找一個事件來做時機成熟的標誌,無疑軌交的開通極具劃時代的意義。就像萬春因軌交而發跡一樣,城北樓市的希望就在未來的一兩年內。
就在蕪湖供地處於敏感時期,不妨將城北作爲一個重點來推介地塊。一如我之前說過的,土市是當下蕪湖市場的原始動力。因此,何時開始城北土拍的第一拍,將預示着城北樓市的啓航。
我之前說沒錢的剛需,可以考慮一下三山,因爲那是連接點,是城市東南的樞紐。而今天的城北,是蕪湖經濟的基石,實業的基礎。在以產興城的發展理念之下,剛需不妨將目光投到那邊去,在窪地處爲自己選擇一個希望。我是魚眼,,下期再見!
为了偶尔长途,背着发动机“空跑”,买增程式电车不如买纯电车?
科大讯飞大模型“烧钱”,刘庆峰“交学费”